我為什麼會知道這些 ? 因為搬來南加州前,我曾在 loanDepot 遠距工作過一段短暫時間。 高利率讓很多房貸公司裁員。因此我也認識不少優秀的同事,他們陸續離開了。
我離開後一直關注 loanDepot 的動態,有時候真的像在看清宮劇 : 權力更迭、派系角力、創辦人逆襲。一場從董事會鬥爭到創辦人回歸的真實故事,揭示了台灣移民在美國企業治理中的堅持。
創辦人來自台灣
Anthony Hsieh 出生於台灣,年幼時移民美國,從零開始打拼,成為美國房貸科技的先驅之一。他創辦了 loanDepot,打造出全美第二大零售房貸機構。
他一直強調Rocket Mortgage 是loanDepot最主要的競爭對手。有媒體甚至形容他打造的是房貸界的 Lyft,對抗 Rocket Mortgage 這個房貸界的 Uber。
CEO 更替與角色轉換
2022年,Anthony從外面找了 Frank Martell 當 CEO,自己轉任Executive Chairman (執行主席),打算退居策略角色。Frank 上任後推出 Vision 2025,主打效率與成本控管的改革計畫。它強調技術升級與裁撤重組,確實在財務上達成了目標,但也引發了文化與創新上的爭議。
其中最具爭議的一點 : Frank
在執行 Vision 2025 時,裁撤了多位由
Anthony 任命的高階主管與技術團隊成員,包括曾參與 mello 平台開發的核心人物。
這不僅是成本控管,更像是清除國王的人馬,引發內部震盪。
Proxy Fight 爆發:挑戰董事會
Anthony雖然不再參與日常營運,他仍透過Chairman
of the Board(董事長)角色推動創新,維護創辦人文化,並持續影響公司策略與治理方向。
Anthony 對 Vision 2025 的方向表示保留,認為公司過度裁撤,忽略創新與市場策略。
2023年初,他認為董事會缺乏市場應變能力,需要新視野與專業背景。他提名 Steven Ozonian進入董事會,取代 Pamela Patenaude。他跳過董事會的正式提名流程,直接向股東發信,表示將用自己擁有的 57% 投票權強力推動提名。發起 Proxy Fight。董事會震怒,批評他破壞程序,試圖繞過公司評估機制。
職位變動與妥協結果
董事會隨後以 5:2 投票解除他的Executive Chairman主席職務,只保留Chairman
of the Board身份。雙方達成妥協,Ozonian 成功加入董事會,Anthony
鞏固股東影響力,董事人數從 9 人減至 8 人。
低調布局策略等待
2023–2024 年間,他保持低調,但持續布局,等待時機。
2025年3月,他以象徵性年薪 $1 重返管理層,擔任 Mortgage
Originations 執行主席。
CEO 過渡與正式回歸
2025年6月,Frank Martell 宣布卸任 CEO。Anthony 開始暫代職務。
2025年7月27日,loanDepot 正式任命
Anthony 為永久 CEO。創辦人全面回歸。
原先
Frank 是 Anthony 親自延攬來擔任 CEO,照理說應該是信任有加。但三年下來,Vision 2025 的裁撤與文化斷裂,讓人不禁感嘆
: 一山難容二虎。
這場治理風雲不只是權力的交錯,更是信任的考驗。經歷這一輪教訓,Anthony
未來是否還會選擇相信他人,或是親自掌舵到底? 只有他心中知道。
0 留言:
發佈留言